必须明确的是,尽管上文用颇多笔墨阐述了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不代表企业主必须在快手品牌广告和快手效果广告之间择一而终。正确的认知是在宏观市场与营销环境的影响下,摆锤的位置会顺势而偏移,但溯其本源,则需要二者协同发挥效应。在价值评估体系日渐完善的情况下,品效协同或许不再是一种“概念上的正确”,而是一种经得起考验的科学营销手段。
达人营销越发被青睐,但次序化投放价值更大
87万达人,26个达人垂类,一个达人身上有299个标签......达人营销逐渐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品牌主唯恐错过这一红利。但我们的观点是,只有在适当的营销场景下,选择契合的达人,配合次序化的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投放,才能使其快手信息流广告营销效果更加显著。继续沿用科特勒营销原理当中的5A人群模型。早期广泛人群尚未对品牌形成完整认知,此时迫不及待对其进行达人种草营销,转化效果大抵不尽如人意。更科学的办法是先通过品牌向的大曝光广告筛选出A1A2人群(即被广告触达后产生了停留,浏览或者点击行为的用户)。此时可以确定这群被筛选出的人至少是对这个产品或者这个品牌有些许兴趣的人。
紧接着通过达人种草短视频将其培养成A3人群(即被达人打动,对这个品牌产品产生了进一步问讯的好奇心的人)。此时这部分人或许仍没有产生直接消费行为,但至少该品牌和该产品在潜在用户群体心中留下了相对具象化的印象。
此时,展开“品”到“效”的引导。将达人种草视频剪辑成快手效果广告的投放素材,针对已被筛选过的A3人群进行定向投放,强调优惠折扣信息。就相当于临门一脚,从而促进了实际交易转化。
数据显示,按照这个次序进行营销的品牌,其转化率比单纯投放效果广告提升 了2倍以上。完善信息接收路径,丰富用户与品牌沟通触点
当前,快手主动搜索的月活人数超过5.5亿,也就是说大部分人已经养成了通过快手来满足求知欲的信息消费习惯。对营销工作者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是,“搜索广告”作为效果营销中的典型手段,在短视频信息流时代找到了新的土壤和玩法。即在同一个站内完善信息接收路径,从品效结合真的走向了品效互融。
以最近风靡全网的“无尺码内衣”举例,品牌“内外”是这样做的。
先是把代言人视频作为品牌广告素材进行广泛曝光,接着一系列的达人营销短视频令用户“种草”,产生对品牌和产品的好奇,用户因好奇搜索,品牌及时通过买断快手搜索广告从而满足用户的求知欲。通过首页品牌专区,旗舰店推广等手段,引导用户进入产品主页,进一步完成消费。用户每一次燃起的消费兴趣火苗都十分珍贵,品牌主必须及时用有效信息给予承接,提供“助燃”价值,而不是让兴趣短暂燃起后又熄灭,或因竞品的提前预埋动作,让其“心另有所属”。
数据显示,当代互联网用户57%喜欢“看后搜”,也就是先浏览短视频,获取了一定量的信息,产生某种好奇,再通过站内搜索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通过主动搜索行为转化而来的粉丝查看企业主页的人数是非搜索来源粉丝的10倍。有搜索过对应品牌词的用户观看该客户发布视频的次数是没有产生搜索行为的用户的2.4倍。这就是完善信息接收路径的重要性。

二、快手广告推广:“营销科学”成为底层基建 品牌建设价值逐渐明晰
十九世纪,百货业之父约翰·沃纳梅克说“我知道有一半广告费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此话成为历代营销同仁心中的魔咒。但随着科技进步,数据被广泛分析和应用,魔咒已然被攻克。
诸如前文所介绍的当前几种针对品牌建设的营销手段,其价值终可被量化评估的基础就在于“营销科学”理论体系的探索与验证。以磁力引擎推出的“增效度量”评估手段为例,通过科学的A/B分流能力,将相似人群(即:对广告感兴趣的潜在人群)提前划分为AB组。两组都会被投放效果广告。不同的是,A组的人在看到效果广告之后,还会继续看到品牌广告,而B组用户因为系统的拦截干预,完全看不到品牌广告。然后再对比两组人群在广告投放一段时间后的转化、行为、认知差异,从而量化快手广告效果。
后疫情时代,人们更多地需要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聚焦消费领域,其根本内涵在于只有那些持续影响消费者心智的品牌方能在当下的营销环境中取胜。越是充斥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人们愈加需要能带来确定价值的消费品。因此,构建消费者的心智护城河才显得格外重要。纵观行业发展规律,轰轰烈烈的互联网时代正在经历泡沫破碎的阶段,单纯的流量红利正在退潮,我们终将明白,品牌自身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流量。没有“爱”的转化,到底无法持续。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品牌广告回潮,品牌建设重归企业主营销重心将是未来几年必不可挡的趋势。
快手是国内非常受欢迎的短视频平台,现在快手平台商业化后,很多企业都想在快手平台投放广告,但是不知道快手平台上面的广告是怎么投放的,如果您的公司有新品上市、热点营销等都可以在快手平台推广广告,王尘宇可以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广告形式,还会免费帮您在快手平台开户!快手平台信息流广告的价格是5000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话,请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