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中国光谷”观点的提出至今历经17 年。在历史长河中,17 年只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始料未及的是,昔时的一个设想竟形成了伟大的生产力,“武汉中国光谷”使之成为在海内外发生主要影响的武汉“都会手刺”。“中国光谷”观点的提出在切入主题之前,略谈一点我对“光”的肤浅领会。我大学本科学的是无线电元件与质料专业。对“光”的一点基本熟悉是从大学通俗物理课程获得的。1972年我被学校抽调到新建立的激光科研组,从事固体激光器研究。1981-1983 年公派去美国学习。所吸收学校美国俄勒冈研究生中央放置我研究激光散斑。但到校后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光纤通讯这一新的领域吸引了我,我也领会到半导体激光器是其要害器件。那时美国的光纤通讯也照样局部、短距离的试用光纤通讯系统。在征得该研究生中央物理系赞成后,我转到另一导师门下,从事半导体光电子学方面的研究,详细研究半导体光电导。1983年回国时,我国光纤通讯刚起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刚在武汉完成第一条横跨武汉三镇、全场13 km的光纤通讯试验线路。经由艰难游说,我获得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和国家科委“六五”攻关设计的支持,研究那时以为能用作长距离光纤通讯系统中继放大的半导体光放大器。其开端研究成果又获1987年启动的国家863设计光电子主题的认可和支持。1992-1996我有幸进入国家863设计光电子主题专家组,使我有更广漠的视野洞察除光纤通讯中的一些光电子器件外的其他光学和光电子前沿课题。与此同时, 1995 年我担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工程系主任,也迫使我从全系学科建设计划和培育高科技人才出发,对光子学的生长前景去做些深入的熟悉。20 世纪90 年月后期,以光纤通讯为代表的光电子产业在海内外如火如荼的生长。光纤通讯的伟大带宽正显现出作为全球信息网络的焦点或平台;光纤通讯网络与移动通讯的连系,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信息交流的实时性、便捷性所带来的伟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使20 世纪90 年月初人们所期盼的在任何时候(when)、任何地方(where)和任何人(who)的所谓“3W”通讯成为可能。光纤通讯拉动了从光纤、光电子器件到光通讯系统的蓬勃生长。1998年7月22-31日,应我国台湾光电协进会的约请,我参加了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团一行6人由那时中科院半导体所副所长陈良惠研究员带领去台湾作了为期9天的旅行接见。台湾光电协进会是台湾光电子的行业性协会。那时是由原台湾经济部长李国鼎先生任董事长,在台湾光电行业内有较大影响。那时不像现在这样有两岸交流新常态,在经由较多繁琐的程序后我们终于准期到达台湾。对方异常热情、周密仔细的接待和放置,让我们深感“两岸一家亲”。我们各成员从出发地(我从武汉出发)至台湾往返机票、在台湾食宿用度全由对方负担,专人专车陪同,放置我们下榻在台北市中央的一个宾馆。只管我们都是第一次去台湾,早闻台湾风景迷人,但我们更珍惜这次难过的深度领会台湾光电子生长状态的机遇。对方明白我们的心情,没放置任何游览。短短的几天接见,早晨出发,薄暮归来,行程放置得异常紧凑。其间旅行了在新竹的工研院的质料研究所、光电研究所、科学园区、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大,后又旅行台大、成功大学等相关实验室,还旅行了从事光纤通讯的研究所以及光宝团体、光磊等多家生产LED器件和光电子质料的企业。通过在台旅行接见,深悉那时台湾在光电质料、器件等的研究和制造方面优于内地。特别是在旅行光宝团体的一个LED装配车间,近百台无人值守的机械完成用于光显示的LED的芯片分检、装配至最后制品出来,其生产效率令人叹息。在台耳闻目睹所得的观点是“20世纪是台湾微电子年月,21世纪是其光子学年月”。深感光电子的研究与产物开发形势逼人。在台接见的最后一天是两岸学者的交流。陈良惠团长先容了我国信息光电子方面的研发情形。我先容武汉区域光电子(激光、光纤、光电子器件、光通讯系统等)的生长状态。这一流动在赴台之前并未放置,且那时还缺乏计算机制作的PPT,只是使用透明胶纸的投影。在我的发言中展示了一幅武汉在海内颇具优势的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光纤通讯系统装备、高功率激光器及激光加工装备等光电子研究与生产企业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而且这些企业均漫衍在华中理工大学周围。那时华中理工大学在激光器件和激光加工方面有很好的海内优势,有海内最早获批准的激光手艺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国家激光加工工程中央,有第一批获准的“物理电子学”博士点,主要培育激光手艺方面的高级手艺人才。我所在光电子工程系在激光、光纤通讯、红外和光学仪器方面还培育较多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各层次人才。【泰州黑帽seo培训分类目录】
(责任编辑:网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