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开始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IE下生存,如果使用过他们早期版本的都知道,只要卸载了IE,他们是无法独立运行的。当谷歌在2008年发布以Webkit开发Chrome浏览器之后,国内的“高速双核浏览器”就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什么360安全浏览器、猎豹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傲游浏览器、百度浏览器、世界之窗浏览器、腾讯TT、淘宝浏览器、采编读浏览器、搜狗高速浏览器、阿云浏览器、瑞星安全浏览器、爱帆浏览器、115浏览器、闪游浏览器。
N氧化碳浏览器、糖果浏览器、彩虹浏览器、瑞影浏览器、勇者无疆浏览器、114浏览器、蚂蚁浏览器、飞腾浏览器、速达浏览器、2345浏览器等等,他们大多数均采用Trident+Webkit/Blink/Chromium内核中的两种进行搭配模式,一种是“高速浏览”,一种是“兼容模式”,他们能把这种双核共存模式无缝融合和切换,两个内核可共用浏览器的所有功能、共享所有数据,这也算是二代浏览器的最大特色。
但是这种双核模式在国内是大行其道,但国外却还没有采用,这可能和我们独特的互联网环境有关了,在早期,由于IE 的统治地位,我们很多功能应用级产品都是基于Trident内核开发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在现在还使用IE访问它们,可能出现存在“卡死”现场,但是由于只能用IE浏览,其他浏览器由于内核问题又无法操作。这时候的双核浏览器则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在不换浏览器的前提下,IE的内核负责功能性兼容模式,其他内核则负责高速浏览模式。
其实不管是国产第一代还是第二代,他们的本质就是拿来主义,而且是同质化严重,不管是早期的遨游,还是后起QQ 搜狗 360,他们宣称是高速双核浏览器,但本质都是基于IE内核或者WEBKIT内核,都是做了一个外壳,典型的拿来主义。而且你会发现他们的浏览器没有什么新鲜或者特色功能,用起来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很多功能早在myie上已经做到,哪怕是稍微的创新也是你抄我,我也仿制你,总之一句话,你有我有,大家同质化严重。

评论列表